“唉,刚回来,就又想回去了。”在李家湾的时候,有人找茬,当场就能怼回去,不像现在,不管怎么弄,好像都不对。“那在家待到初四初五的时候,就买票回去。”谁家都是一地鸡毛,就像他跟他姐,也不对付,只要他在,他姐是从来都不肯回家的。下午的时候,余夏一个人提着买的肉和菜过来了。“说好了,等年一过,民政局上班的时候,就去离婚。”李桂华擀饺子皮的手停住了,虽然之前一直说看不上这个儿媳妇,可真到了离婚这一步,她又开始犹豫了。
当然,也不单单是老大家这样,李桂华跟余夏和余冬都说了,年三十到家里吃饭,其他时候就自己在家过。
等饭好了,余建军和余秋也刚好下了班进门。
这个时候,过年是不放假的,市里的几个厂子都是年三十下午放半天假,第二天接着上班。
(从67年到79年,春节好像都不放假,80年春节假才回归)
饭桌上没有余冬这个显眼包,余夕都觉得有点不适应了。
吃完饭,余夕就往外掏东西。
“爸,这是沈易安给你买的两瓶酒,你自己留着一个人慢慢喝,可别见人就给倒上一杯,这酒听说还挺贵。”
沈易安第一次上门,知道余建军也不抽烟,平日里就喜欢吃完饭喝上一口,就想法子弄了批条买了两瓶茅台。
余建军哪还舍得给别人喝哦,这可是茅台,听说一瓶就要8块钱,还要有批条才能买,他这会儿都恨不得赶紧把酒藏起来。
生怕一会儿自己媳妇知道这酒的价格,从他手里抢去给退了。
“妈,这是你的好女婿给你买的布,至于带回来的肉和山货,都是三份,我明天和沈易安去认门的时候带过去。”
闺女和女婿大老远带回来的,李桂华也没说什么扫兴的话,吃饭这会工夫,她就瞅见了,闺女和小沈的胳膊上都戴着上海牌的手表。
估计是靠着那个蔬菜大棚没少挣。
趁着李桂华回屋收拾东西的空当,余夕也跟了进来。
“妈,这是下乡前二哥给我的150块钱,还有后面大哥给的200块钱,你先帮忙存着,等过段时间再给他们。”
不想现在给,就是想好好过个年,她可太懂她那个大嫂了,要是知道她这么能挣钱,指不定还能闹出什么事呢?
“不是,你这姑娘咋还这么见外呢,你哥给你,你花就是了,你和小沈是有工资,可你们也得自己存点钱啊。”
“妈,你闺女现在可有钱呢,就上次公公婆婆过来,一人给了500块的改口费。另外,我和沈易安弄的那个蔬菜大棚,一个月差不多就能挣200块钱,不过这事你别跟嫂子她们说,你和我爸知道就行。”
至于小黄鱼,暂且没说,就这已经够让她妈震惊的了。
李桂华愣住了,她算是知道为啥闺女和小沈一人一块手表了,之前写信还说又买了辆自行车。
本来还以为用的是沈易安的钱,没想到自己闺女这么厉害。
“放心,妈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,这些弯弯绕绕,妈懂的比你多。”
余夕和沈易安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,一觉睡醒,就已经到了年三十。
吃完午饭,余秋带着余夕和沈易安去认门,余冬一见到妹妹,就忍不住吐槽。
“妈现在都不讲道理了,我不就想早点见到你跟妹夫嘛,妈非说让我们等你们今天过来认门,先前寄回来给你嫂子的那块布,她喜欢的不得了,一直说等你回来要好好谢谢你。”
然后,余夕就见证了什么叫作狂热。
又是红糖水,又是小零嘴,要不是知道他们刚吃完饭出来,她这个嫂子估计都得给炒俩菜出来。
余夕求助地把目光投向了余冬。
“看我也没用,我们家是你嫂子当家。”
陈娟对余夕是很感激的,不单单是因为一块布,余家送过去的彩礼,家里没动,都让她带过来了,李桂华和余建军又给添了点,在纺织厂弄了个临时工的活。
她听余冬说了,这钱还是余夕寄回来的。
又待着说了会话,这才起身准备去余夏那边。
路上,余秋还提前给两人打了预防针。
“等下到了大哥那边,要是大嫂说什么,当没听见就行。”
到了余夏家,余夕这才知道余秋说的是什么意思。
“哟,我还以为是谁呢,小妹你怎么舍得来我们这小破房了,咋的,你三哥三嫂没留你吃饭啊?”
“李春花,你在这阴阳怪气个什么劲,能过就过,过不了就离,小妹不欠你的。”
“你护着她,可她有什么好事想过我们没,余冬结婚,她一下寄回来300块钱,人家老三两口子都有工作了,我嫁进你们家这么些年,就合该我不配有工作呗?”
好心情一下就没了。
余夕把东西往余夏手里一塞,就回去了,惯的毛病,她又不是她妈,还得给她弄工作。
眼见几人出门还没多久就回来了,李桂华还有什么不知道的?
“我都不知道她李春花到底在闹什么,你三嫂的那个临时工,是用她自己带回来的彩礼,还有娘家借的一部分钱,我们也就给拿了几十块钱啊。
她觉得我们没给她弄个工作,可她嫁过来的时候,200块钱彩礼一分没带,她那娘家也不可能贴补,我哪来那么多钱去给她跑工作?”
余夕也不知道怎么劝,这事大概就只能像余夏说的,能过就过,过不了就离,她也懒得掺和。
“妈,我带沈易安出去逛逛,今天你就好好休息会,年夜饭等我们回来了弄。”
这边年三十一般都是晚饭的时候吃一顿,说是年夜饭,但并不是在晚上吃。
因为过年,路上也没什么人。
“唉,刚回来,就又想回去了。”
在李家湾的时候,有人找茬,当场就能怼回去,不像现在,不管怎么弄,好像都不对。
“那在家待到初四初五的时候,就买票回去。”
谁家都是一地鸡毛,就像他跟他姐,也不对付,只要他在,他姐是从来都不肯回家的。
下午的时候,余夏一个人提着买的肉和菜过来了。
“说好了,等年一过,民政局上班的时候,就去离婚。”
李桂华擀饺子皮的手停住了,虽然之前一直说看不上这个儿媳妇,可真到了离婚这一步,她又开始犹豫了。
“真就过不到一起了么?”
“妈,你别劝了,哪怕以后打光棍,我也不想再继续这样凑合着过下去了,你们没在的时候她说的更难听,说顾着闺女有什么用,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别人,我自己的妹妹,我都舍不得说,她凭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