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百块买个工作,多好的生意啊!”陆建民拊掌:“你可真是陆建党的亲妈!”
杨菊花一时没转过来,还点头应了一声:“我当然是你亲妈……你啥意思?”
“三百块钱,给陆建党买个工作,不是亲妈是什么?”
“等工作转过去了,我身上的债务还是我自己背,你们一家子倒是落得一身干净。”
“哦,还说转了工作以后让我回老屋住……我看你想的是让我把我新盖的房子腾出来给你分配吧?”
“我没了房子,一身债务,下地干活得卖死力气——多干的工分当然是便宜了你啊。”
“到时候你再把房子分给陆建党或者陆建军……嘿,三百块钱换了工作、换了房子、还换了我这个壮劳力养活你一大家子……你不是陆建党亲妈,你还能是我亲妈?”
陆建民三言两语,把杨菊花的算盘倒腾得一清二楚。
杨菊花脸色越来越黑:“陆建民,我怀胎十月生下的你,临盆的时候还难产大出血,你差点要了我一条命,我怎么就不是……”
“行了行了,这些话就不要再说了。”
每次吵架,到最后杨菊花总要把这段拉出来翻来覆去地说。
一般要是旁边有人,总会对陆建民指指点点。
你妈为了生你差点没命,你就不能好好孝顺她吗?
现在旁边可只有自己媳妇,陆建民没有顾虑,当即说:“你可别说了,你生我的时候怎么不问问我,我愿意不愿意从你肚子里爬出来?”
杨菊花勃然大怒:“我把你生下来我还有错了是吧?”
她一边说还一边伸手指着陆建民。
陆建民带着媳妇后退两步,才道:“你真以为我不知道我奶是怎么走的?”
杨菊花骤然闭嘴。
陆建民自顾自地说下去:“我爷走了以后,你和陆大为就不愿意再给我奶送粮食,当时日子困难,我奶没脸去借别人的,只能把家里的粮食都留给我,自己活生生……”
“闭嘴!”
杨菊花喘着粗气,一张老脸五官都要扭曲了。
“我那是……我那是……”
陆建民冷着脸:“你别你那是了,你就是你存心的,你当我年纪小不明白是吗?”
怪不得,怪不得陆建民和她不亲。
她还以为他只是听到她咒骂那死老太婆。
原来他竟然知道……
杨菊花恨得不行。
她又有什么办法?
那些年日子多难过啊,陆大为还非要给那老太婆送粮食。
她不就是把粮食给自己的小儿女吃了吗?
她自己又没占到一点便宜!
杨菊花觉得自己特别委屈。
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,哪怕陆大为给老太婆收尸以后就闭嘴当了个死人,哪怕陆建民天天和她对着干,现在更是指责她,她也不认为自己有错。
有错吗?
人之常情啊。
陆建民一看她,就知道这人心眼里都坏透了。
他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妈感到悲哀。
也罢,反正对方也没把他当儿子看过,他还为了她伤什么心呢?
陆建民“哐”得一声关掉院门。
林昭笛方才一直沉默。
这是十几年前的旧事,她隐约知道一二,但毕竟不是当事人。
等听到杨菊花走了,林昭笛拉着陆建民往厨房走,边说:“奶……”
“算了,都过去了。”陆建民道:“其实这十几年里,我还想过要不要把这件事闹出去……老婆,你不会嫌我冷血吧?”
“这哪里叫冷血。”
林昭笛也是爹不疼娘不爱,从小当丫鬟长大的,对父母没什么期待。
陆建民说:“可是我当时才八岁,我还试着说过,没人相信我。”
“给我奶收尸的时候,杨菊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先说,说为什么给了那么多粮食,还是能饿死人。”
“还有陆建军和陆英红,他们那时候才四岁,别人问,他们就给人说:“我妈天天给奶送粮食去啊”。”
林昭笛皱起眉。
双胞胎姐弟就不说了,毕竟那时候才四岁,还称不上善恶。
是杨菊花这话,怎么感觉是在给陆建民泼脏水?
“我一说没粮食,杨菊花就说“你奶把你养得真好,还长高了”。”
“村里人都觉得,是我吃得太多,饿死了我奶。”
陆建民没说的是,那时候他孤立无援,有些好事的人经常凑到他跟前,问你知不知道你奶奶怎么没了?
有一段时间,他也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奶奶。
是不是自己少吃一点,奶奶就能活下来。
后来他长大了,慢慢就想明白了。
家里的存粮只够一个小孩子省着吃的,他奶奶是为了救他,才碰也不碰。
他最应该怪的人,是这对丧了良心的、连亲妈都不赡养的夫妻,而不是一味怨恨自己。
他得好好活下去,并且不能让这对夫妻占到一丁点便宜。
好在他们虽然丧良心,却还要脸。
杨菊花养他不敢短了吃喝,只是上学念书,陆建党小学毕业读不下去,陆建国念到初中。
他自己就别想了。
但是本身乡下人念书的就不多,他也不算太特殊。
反正这些年就这么过来了。
林昭笛只能叹了口气。
她也安慰不出什么,她自己家里也是一笔烂账。
……
被陆建民揭穿婆婆去世真相以后,杨菊花就再也没来过这头。
倒是刘翠芬,又是哀求又是逼迫又是“我为了你好”地闹腾了几次。
夫妻二人不松口,她也没办法。
杨菊花闹,亲妈啊,陆建民得给个面子。
她一个嫂子闹什么闹?那不让人家看笑话吗!
入了冬,陆建民这茬事儿也就没那么多人说了。
大家津津乐道是另一件事。
村里又要来一批知青。
前山大队前年接收了知青,一共两男两女,一来就说要建设新农村,一上手干农活就蔫了。
这些青年虽然都是城里人,不太能吃苦,还总是喊什么口号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管的。
大队长让干啥就干啥。
不过没半年,知青里就有一个男的病退回城了。
现在剩下的三个,都窝在村里安排出来的知青点里,口号喊得少了,踏踏实实地跟着村里人上工干活。
到底是城里来的娃儿,知青手头上都有不少稀罕东西,因此大家还是挺欢迎的。
又是冬天,没事可做。
信儿一传来,村里人三三两两结伴去村头看热闹。